台灣唯有以狼群作戰的合作方式,不管在cooperation(合作)、partnership(策略夥伴)、critical mass(經濟規模)上,大家攜手合作,才有可能讓台灣的生技業走向國際化。

二○○○年三月份正式成立的統一生命科技,由於為國內食品業龍頭──統一集團轉投資事業,資本額達新台幣30億元,是目前國內生命科學業界資本額最大的公司。董事會成員也均為台南幫主要領導人物,高清愿並親自擔任董事長。

最近統一企業集團總裁由林蒼生擔任,同時並擔任統一生命科技董事長,而高清愿擔任統一生命科技榮譽董事長。

近年來,高清愿有感於生物科技產業將是下一波主流產業,同時列為台灣重要產業發展的項目,對提昇國家總體經濟力及競爭力有密切關係。

因此,大手筆籌設透過統一國際開發轉投資的統一生命科技,作為集團進行生技產業投資與開發的主要運作機制。

高清愿因此成為國內傳統產業跨足生命科學產業的先鋒,統一生命科技的投資動向,也成為業界矚目的指標與風向球。

促使台灣成亞洲生技產業領導者


統一生命科技總經理賴博雄,原來是美國頂尖的EPO(紅血球生長激素)及G-CSF(白血球生長激素)生化專家,在同儕之間素有「金手指」之稱。


由於認同高清愿的無私的經營理念與對生技產業的理想,賴博雄於是決定回國扛起統一集團的生技投資大業。

至今,統一生命科技已投資美國、日本、中國、與台灣十九家生技公司,金額高達近5千萬多美元,領域涵蓋醫藥、蛋白質藥物、幹細胞研究、系統生物、醫療器材、環保生技與天然藥物等。

統一生命科技包括導航生命科技(Z-Kat)、蘭華生物科技公司Orchid BioSciences)、 亞利那醫藥司(Arena Pharmaceutical)、 結構生物資訊公司(Structural Bioinformatics)、 奧利金基因科技公司(OriGene Technologies)、 先進治療藥物公司(Athersys)環分子醫藥公司(TransMolecular)、雄荷公司(AndroScience) 、 雙極細胞體公司(AuraOncology Systems)、億勝生物科技公司 (Essex Bio-Technology)、冠亞生技公司(A-Spine) 、 統成生物系統公司(President Biosystems)、統一蛋白體公司(Protein Institute)、 統一本草醫藥公司 (Plantaceutica)統巨、統一醫療管理等。


其中,億勝生物科技為中國首家以基因工程技術開發、製造及銷售藥品,並在香港創業板正式挂牌上市的公司,統一生命科技以策略股東的身份入股億勝,已經引起了中國方面高度的側目。

統一生命科技也進一步與Athersys計劃合資成立新公司,希望繼國外引進專利技術到台灣建廠,以生產重組人類紅血球生成素(EPO)後,繼續朝向幹細胞研究。

賴博雄表示,公司投資策略一方面為以直接投資具有潛力、擁有世界級最先進技術的生技公司,藉此引進尖端技術,並進一步取得亞洲合作開發的機會。

另一方面,本身規劃與國、內外知名科研單位簽訂策略聯盟,共同組建開發具有潛力的項目。

統一集團為也動用60餘億台幣,透過統一國際開發公司,投資、或併購國外新興生技科技公司,如已經主導投資台灣基因、台灣神隆等,是國內企業集團首屈一指的大手筆。

近期更捐贈2億台幣與國衛院攜手合作,在台南成大興建聯合研究大樓,推廣國內感染症的基礎研究與臨床實驗,又建立了集團與學術研究合作共創生技研發的典範。


賴博雄強調,統一生命科技成立的宗旨,不僅為建立並發展台南幫企業集團在亞洲地區生命科技產業的實力,最終希望得以藉投資向國際邁進,促使台灣成為亞洲生技產業的領導者。


不過,一般認為,前兩年台灣整體生技產業表現並不盡預期,因此,在國內動見瞻觀的賴博雄更承受不少外界期待的壓力。

在生技產業相對需要漫長時間的特性下,統一生命科技目前正計劃性地朝向疾病管理與生技產業的整合與建制邁進,其發展的策略究竟為何?有何新的發展?賴博雄指出了台灣生技產業策略調整的方向。

問:您經常出訪海外生技產業,請先分享一下您最近從國外觀察的心得?又帶給國內業界什麼樣的啟發?

答:國外生技產業究竟能為台灣帶來什麼借鏡,一直是大家關心的話題。統一生命科技三年前成立時,用「生命科技」這個名字,其實有很深遠的考量,特別當生物技術走過上一波的基因熱潮後,這個時候再回來檢視,這個名字將更具有生物科技產業發展的未來性。

高科技必須結合生命科學

因為「生命科技」是很綜合性的,是個big science,生命這個東西範圍很廣,絕不只是一個小領域,而是很多領域的結 合,整個生技技術最新的發展,也正朝著跨領域整合的方面前進。


三年前,我一直強調,高科技必須與生命科學結合在一起,如今許多的產品與成果已經陸續出現,特別是通訊、資訊,以及各個生物技術本身的整合。尤其新藥開發技術,更必須結合生物訊息科技。

仔細觀察產業中特別賺錢的領域,也是從整合的角度出發,這不僅是技術的整合,同時也是市場利基的結合。

例如先進的醫藥器材整合了生物資訊與生醫材料;生物資訊結合基因藥理,讓疾病在不同年齡層的分布,更精準;將無線傳輸整合到醫療器材,則更加速個人化醫療應用發展,讓醫療行為與疾病處理方式更準確、更適時。

問:近來,您在公開演講中常提及「疾病管理」這個名詞,能否請您進一步闡釋疾病管理的意義,以及對產業帶來的影響?

答:所謂「疾病管理」,就是要來管理這個疾病,是一種深度化、系統化與個人化的管理,除治療外,還包括預防、檢測(檢測中也包括預測)等。

從醫藥市場角度來看,藥品公司自然希望多賣藥,食品公司希望多賣食品,醫療器材公司希望多賣設備、檢驗試劑;但是從臨床角度來看,這容易產生偏差。


因為醫生給予治療與提供診斷的醫療行為,本身就是一種服務,不一定要使用到產品,疾病本身的發生,也常是多重的病因造成。


未來,醫生取得病患與疾病的資訊將越來越齊全、速度也將越來越快!而在第一時間取得的資訊,不一定會使用到產品。

因此,疾病管理不完全都直接進入治療,有一些可以是預防,有一些只是一時性的,有時候貿然進行治療、或吃了藥,反而會矯枉過正,讓疾病問題跑出來。

問:預防醫學產業的發展,減緩了人類疾病的產生,但是否會對生物科技、如新藥開發、醫療技術的市場產生衝擊?

答:不會。

從biomarkers(生物標誌)來說明,一個是接受者──生物體,一個是提供者──生物體。

人(生物體)有特別的biomarkers提供你一些訊息,告訴你有什麼疾病,並讓你產生應變。根據這個訊息,提供者可知道提供相關藥物、或食品。

生物體擁有各自的biomarkers,而天然藥物及食品也都有來自生物體,所以有什麼biomarkers的人就要吃有什麼biomarkers的藥物及食品,一旦不合適 (match)就會出錯。


從這樣的觀念來看,合適的biomarkers互相結合,對藥物研發及食品開發反而相輔相承、具有加成的效果。

生物科技應朝向知識生技邁進

問:從疾病管理與生命科學的整合趨勢來看,台灣現在的生技產業發展政策,應該有何新的調整與策略?

答:現在的生物科技正朝向「knowledge technology」(知識科技)邁進,資訊太多了,但我們必須在最短的時間內,將知識開發成有產值的東西。因此統一生命科技也強調knowledge technology。

生物體具有及需要的資訊實在太多了,它終將變成知識經濟的主流。

想一想,有什麼資訊比你身體的資訊更多,光以單一細胞為例,要多少的營養物進去?多少次新陳代謝與分裂?而至今,許多的基因調控,人類都還不清楚。

這些調控機制之謎,目前的資訊目仍無法解開。所以,我認為知識科技未來一定是生命科技的主流,它的量實在非常龐大。


國外已有研究機構稱此為life-technology,並在中間再加一個字life 「knowledge」 technology。


為什麼呢?今年是發現DNA的五十週年,在這五十年間,後面十年因為資訊爆炸,進展特別快速。現在,只要一、兩期相關雜誌如Science、Nature、Cell、蛋白化學、Nature medicine等沒看,就會覺得很落伍。

像目前熱門的RNAi就是個很新的名詞,也是這兩年才出現的科技,對自然界衝擊很大,對產業的衝擊更大!

面對這個情況,各國都大量投資進行研究,規模也都朝向整合與合作。但是台灣力量相對非常有限,因此,一定要專注,將人力資源、時間、金錢、網絡等資源發揮到最大價值,將生物科技投入到對的方向。

問:從統一生命科技的投資組合經驗看,台灣產業的經營方向應該集中在哪些方面?

懂得變動就是一種策略,變是變化、改變策略,動就是執行力。生技公司沒有產品,遇到瓶頸怎麼變?投資種類不多、沒有critical mass(經濟規模),又如何改變?這也是目前許多基因晶片公司無從變起的主要原因之一。


而從這點來看,我不得不佩服統一集團有董事長高清愿及其他幾位高層領導的支持,這需要相當的遠見與決心。


目前,統一生命挑中了三方面作為未來調整的發展策略,第一是生物科技的技術,它本身就是一個工具;第二是天然中草藥(biomarkers),人的基因已經解碼,但天然物中的biomarker仍少有人做,今天我們知道了男人與女人、老人與小孩的biomarkers後,若能找出個別適合的天然藥物,商機就會在那裡。

第三,就是先進的醫療器材。這也是台灣的強項,IT 資訊、精密儀器在台灣擁有世界公認的優勢,可以投入先進醫療器材研發。

產業實戰經驗是國際接軌重要關鍵

問:統一生命科技對這些方向的經營策略呢?

答:所謂投資就是去做networking(聯網)的工作,以取得技術、產品以及市場的機會。例如統一如果取得國外的影像醫學產權,台灣就可以成為亞洲研發製造中心。

不過,台灣最大的弱點是沒有取得專利的配套措施,專利不配套,生技產品就無法真正在市場上進入發展的階段。

統一集團成立統一生命科技,是台灣建立生命科技產業非常重要的 觸媒,它不同於VC只做投資。


目前,台灣的VC也在慢慢走向統一的模式。我們主要是尋求合作模式,但一般VC單純投資,沒有發展機制、沒有組織團隊,最後可能就會喪失發展舞台。

目前統一投資旗下的19家公司中,統一擁有7家的控股權,未來這些公司一旦要在亞洲發展,就會與統一成為合作夥伴。

台灣現今高科技如光電、電子、通訊產業的成果,VC的投入有很大的貢獻。當時成立的創投很多就是採取這樣的模式,創投投資者也多是這些公司的老闆,經營發展很容易掌握。

尤其「人」的產業實戰經驗,是與國際接軌一個重要的關鍵。然而,目前台灣在生技產業上經驗不足,欠缺資深人員與CEO,欠缺領導者,造成發展上許多限制。

問:如果限制條件就是如此,台灣新成立的公司到底有何策略能走向國際化呢?

答:這絕對是一個大家必須思考的重點,我認為,台灣唯有以狼群作戰的合作方式,不管在cooperation (合作)、partnership(策略夥伴)、critical mass(經濟規模)上,大家攜手合作,才有可能讓台灣的生技業走向國際化。
問:「狼群作戰」需要團結、講究整合,但是台灣哪些人該合作?


答:合作是一個困難的事,大家都有不同的意見。台灣研究單位派系太多,沒有cooperation、就沒有partnership,更談不上何來的critical mass。

政府部門也沒有整合,各單位本位主義太高,大家都立場不同。現在,只有產業界還可以結合,大家各盡所能各取所需,共同找出利基。

舉例來說,雖然統一自己正在生命科技領域上努力,在自己集團內朝著整合、進行集團內的partnership,但我們也希望與電子、電機業者如大同合作,或與東元電機合作。

產業整合非常需要公司領導人的努力,像電子高科技產業領導者經常聚在一起,就可以一起討論出一些核心與利基。

不過,生物科技目前沒有這個模式,所以政府應該扮演抬轎的角色,從法規到獎勵優惠條例,創造吸引產業的基礎環境。

高清愿董事長無私,對產業熱心、又有遠見支持生技,或可以請他來號召產業, 而統一生命科技最終的使命,也是要讓台灣成為亞洲的領導。我們無懼於大陸與日本,倒是擔心韓國。


韓國政府與民間合作進行狼群作戰,政府積極圖利自己的產業。韓國蛋白質藥物原本也毫無開發,卻一下子突飛猛進,因為韓國政府規定外商公司一定要有一半的韓國資金,目的是希望取得技術和製程後,待時機成熟可以取而代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美妝人才與營銷 的頭像
    美妝人才與營銷

    自然楓化妝品人力銀行

    美妝人才與營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